蚕的生理特性和饲养操作过程,夏秋蚕基本上和春蚕相同。但由于气候、桑叶等条件不同,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,把握技术要点,创造良好的饲育环境,夺取夏秋蚕的丰收。蚕丝纱线
夏秋蚕期特点
夏秋蚕期一般在6~10月上旬,气候往往是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、高温闷热,一天中气温变化大,晴天在30℃以上,空气干燥桑叶萎凋快,雨大、湿度大而闷热,与蚕的生理很不相适应。夏秋蚕期桑叶虫害严重,营养成分比春蚕低。而且,温高湿高,各种病原微生物易于繁殖,加上有的蚕农消毒不严,蚕病的传染会增多,蝇蛆危害也严重。因此,饲养夏、秋蚕要认真抓好病虫防治工作,杜绝各种病害发生。
环境调节
夏秋蚕的不同蚕期气候差别较大,晚秋蚕可能遇到20℃以下低温,要做好加温的准备工作。但夏蚕都会遇到高温闷热,农药中毒等不良环境。因此,做好以上不良环境的预防工作是养好夏秋蚕的关键。
养蚕环境调节在28℃范围内,最高不超过30℃,小蚕期控制在27~28℃,采取1~2龄全防干育(即:上盖下垫薄膜),3龄蚕半防干育(土盖薄膜)喂叶前半小时揭膜换气。大蚕期控制在23~25℃,遇高温时刻在蚕室门窗上挂湿布或遮阳网,蚕室前后搭凉棚,用井水拖地面,小蚕盖湿箔等。大蚕期遇高温多湿的环境,采取降温、换气,多用干燥材料,用“三、七”糠每天早、晚播撒蚕座,以改善环境,减少病原传播的机会。
夏秋蚕农田用药频繁,务必注意桑叶和蚕室污染,防止蚕儿中毒。
严格消毒防病
春、夏、秋连续养蚕,病毒、病菌积累多,病毒新鲜,毒力强,还有桑叶虫害的病原互感造成蚕儿多发病。
在此期间,一是对蚕室、蚕具及环境消毒,养蚕前后要对蚕房、蚕具及环境用2%有效氯漂白粉溶液,或用2%甲醛与0.3%石灰混合液进行彻底消毒;二是桑叶及蚕体消毒,在养蚕期,坚持桑叶和蚕体消毒,小蚕期每天用叶,大蚕期眠、起第一天用叶用0.3%漂白粉液消毒,严防病从口入。
同时,每天用防僵粉或 “三、七”糠(三份鲜石灰兑七份糠)进行蚕体、蚕座消毒。做到周到细致,不留死角,不走过场。
严格选叶
夏秋蚕期,采叶以叶色为主。一龄为黄中带绿,二龄淡绿色,三龄浓绿色。
大蚕期则由下往上采,手触柔软为宜,注意不采黄叶、虫叶等,采叶期间以早、晚为宜,一般上午采用叶量70%,其余30%,早晨露水快干时采(阴雨天除外)。采下桑叶必须迅速运送,在采运过程中应防止桑叶发热和萎焉。
高温干燥时,给桑前半小时在叶面上适当喷清水或茶叶水喂蚕,以起到补充水分和解毒作用。
当蚕体虚弱,发病尤其是发生僵病和细菌病时禁止喂湿叶。
加强饲养管理
稀放饱食,防止饥饿。夏、秋蚕小蚕期,采用半防干或防干育,每日给桑3~4次;大蚕期应注意“三稀”(蚕头稀、蚕箔稀、蚕架稀),蚕室安装电风扇、换气扇,有利于蚕室降温通风透气,促进蚕儿食桑旺盛。其次,夏、秋蚕饲料补给桑十分重要,防止蚕儿饥饿,利用早晚温度较低时,增加给桑次数,增强蚕儿体质。
为防止鼠、蚁、蝇的危害,在四龄蚕第二天,用500倍灭蚕蝇片添食一次,5龄隔日添食一次。上簇前,还应用300倍灭蚕蝇液喷洒蚕体。
加强眠、起处理,严格提青分批。夏、秋蚕期由于叶质老嫩不匀,容易眠起不齐,同时饲育温度高,容易引起食桑不足而就眠。气温高时,应设法做好降温工作,温度应在眠前偏干,眠后期适当补湿,以防半脱皮蚕发生。眠起处理,坚持“早止桑、迟饷食”的原则,即70%的蚕儿入眠后就止桑,起蚕95%以上才饷食。如眠起不齐,必须提青分批。少数迟眠蚕应严格淘汰,以减少病蚕传染机会。
加强簇中管理
上簇营茧是养蚕生产的最后阶段,也是影响蚕茧质量的最后一关。这个时期如果处理不当,即使蚕儿养的很好,也会出现劣质茧,达不到增加产量,提高质量的目的。因此,要做好簇中保护,加强簇中管理:
一是积极推广使用方格簇,把握好自动上簇技术;
二是适熟分批、稀上;
三是严格控制簇中温、湿度(最适温度为24~25℃,湿度70~75%),避免受过高温度的影响,并加强簇中通风排湿工作;
四是做到分类采茧,分批出售,松装快运,防止鲜茧发生蒸热。